来源:央视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10-16 浏览量:12
最近看到一个分享——面对各种芜杂信息的最好方式是选择性受理。
生活在当下的我们,每天都要面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。面对信息洪流的冲击,以及其中那些让我们烦躁和不愉快的信息时,我们常感到束手无策。有人选择全盘接受,让自己变得十分疲惫;有人选择拒绝,使用卸载软件等方式与信息进行隔离。但事实上,这两种方式,都显得有些极端。
如何不被巨大的信息洪流淹没心灵,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呢?心理学家给出一个思路,其关键是:选择性受理。即当外界信息扑面而来时,我们可以在“躲开它”和“被它吸引”之间,多做一个决定——选择是否受理它。
选择是否受理的过程,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更理性的状态,我们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反馈。进入这个状态之后,这些信息对我们的冲击就会变小,如此便得以腾出更多的心灵空间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。
当受到非议和批评
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受理它
最难以处理的一类信息,要数那些跟我们有关的信息。比如,当我们受到他人的非议,当我们遭受他人的批评,当我们受到他人的指责时,在负面情绪到来之前,我们可以先多想一步:我是否要受理这些声音。
不同性质的非议和批评,值得投入的精力完全不同,可按性质分为两类——
面对有价值的建设性批评,比如指出你具体行为的疏漏而非单纯否定人格的,这类建议值得受理,甚至可以主动追问细节,帮自己改进。
而针对那些无意义的恶意非议,比如毫无根据的猜测,情绪化的攻击,或纯粹的主观偏好差异等,这类评价不涉及具体问题,只传递负面情绪,完全可以选择不受理,避免被卷入情绪内耗。
面对这类不受理的信息,我们可以像面对落花流水、马路上的车流,让它们在我们眼前流过,而不去注视它们。既然我们决定不受理,那就意味着它与我们无关。而面对那些我们决定受理的信息,因为多了这样一步,我们便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状态,可以有更多的余裕去思考是否要进行反馈,以及是否要真的去解决它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不管是否受理外界声音,都需要一个“自我锚点”——知道自己当下的目标是什么,对自己的核心判断是什么,这样才不会被评价左右。
面对来自网络的海量信息
我们可以选择是否受理它
除此之外,当我们面对来自网络上的巨量信息时,可以从三个维度快速判断是否受理——优先看是否符合当下需求,再判断可信度,最后看是否有新认知。
首先是需求导向。问自己“我现在需要这个信息吗?”。比如你在查资料,轻松娱乐类的信息就可以暂时不受理;如果你想放松,严肃的专业类信息就可以延后。
其次是可信度优先。可靠的信息来源,比来源不明的 “小道消息” 更值得受理。
最后是判断信息是否能提供新认知。比如重复多次的热点,无营养的情绪文等,可以选择不进行受理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种选择受理的方式,不意味着我们要去选择偏好的信息,主动排除不同声音。而是说,我们最好更多地去过滤那些信息中的“杂质”,让我们目光所及的信息更加优质纯粹。
“决定是否要受理”这件事像一扇门,它可以将我们的内心保护起来,免受外界信息的直接冲击。
不必逼自己将所有声音照单全收,也不用怕 “不受理” 会显得固执,你可以放轻松,把那些带着戾气的声音,没有依据的指责轻轻推回原位;再把那些藏着善意的,能让你看清方向的提醒,小心捧在手心。
慢慢来,你的心会告诉你什么应该被留下,而什么应该放手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芜杂的信息中,找到一条清晰的路,通向自己真实的内心。
文 | 央视新闻《夜读》整编
图 | 视觉中国
上一篇:为什么要旅行?这是最好的答案
下一篇:没有了
地址: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(汉南)东荆街马影河大道66号
信箱: 电话:027-84850209 84280209
信访电话:027-84280191 84280192
实习监督员:王老师
实习监督咨询电话:027-84280249
实习监督咨询时间(工作日):9:00-12:00 14:00-16:00
微信公众号